凝聚志愿力量 共建“协税共治·一箭倾心”金字品牌 |
文章来源:林雄威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0:54:59 |
兵家认为,人是天地之间最可宝贵的生灵(《孙膑兵法》),人与人相处当修己以待人(《司马法》),但也主张立贵贱之伦经(《司马法》),并谦让自省,不矜伐己善,不失序位(《三略》),失序则乱,乱则争起,故必须谨君臣之礼,饰上下之仪(《吴子》),务使社会有礼信亲爱之义和孝慈廉耻之俗(《尉缭子》)。 注大宾至孤卿言要服以内诸侯者,对要服已外为小宾,下文云九州之外,谓之蕃国,世壹见是也。孔颖达提出反对意见,他认为宾客互通,不存在所谓的大宾与大客的区别。 7乔秀岩:《义疏学衰亡史论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7年,第223页。但郑玄将觐释为勤王之事,这又与他注会为王将有征讨之事在含义上有所雷同,于是在注会时又强调有事而会也,表明会的前提是周天子有事专门召见,而觐则是诸侯见天子后临时发生,以区分两者的不同。只不过是要服以内的诸侯派遣的使者为大宾,而九州之外的藩国,立孤一人,侯伯以下无孤,故使卿来聘,孤卿与大宾都是诸侯派来朝天子的使者,皆为客。而且说明在分封制下的士见礼,士身怀君命出使他国,故不可与他君私下相见,只有等到达成君命,完成出使任务,才复有私觌私面之礼。案《觐礼》 天子负斧依南面,侯氏执玉入,是不下堂见诸侯也。 而天子存俯省聘问诸侯,为客礼。当然,孔颖达为郑玄在不纯臣的实施范围上进行了限定,他认为只有在宗庙飨燕的天子与诸侯对为宾主行礼时,不纯臣的情况才成立,如若在君与朝廷之臣行礼,飨燕则使人为主。[23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29页。 确实,原文致广大极高明已经标明,天地之道乃是诠释活动所致所极,这里已经透露出某种前存在者的消息,即这种诠释学观念乃是一种前主体性诠释[34],所以《中庸》紧接着就讲温故而知新,即经典的本义其实也是一种新义,是诠释者对意义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[35]。[61]《礼记正义·礼运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415页。索隐行怪,言深求隐僻之理,而过为诡异之行也。(一)孔子思想的发挥这里的徵是考证证明的意思。 这里的察,也就是明辨之。(二)证明原则的提出这里,《中庸》提出了经典意义的证明原则,分为以下三类五项:1.当下证明(1)本诸身,指根据自身。 显然,《中庸》所持的是先知后行的知行观:学、问、思、辨是知的范畴。这里的由学点明了天地之道其实是由诠释活动之学生成的。(二)道问学就是在经典诠释中致知,具体展开为:1.尽精微(学、问、思、辨)以道中庸,意指经典本义的理解。以下则是彼岸的形而上学证明:3.天道证明(4)建诸天地而不悖,指根据天地之道。 《易》曰:‘故知鬼神之情状,与天地相似。[56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25页。(一)尽精微:揭示经典中的精微之义所谓尽精微,指阐发经典所蕴含的微言精义。郑玄注:圣人则之,百世同道。 这就是说,道问学是路径,尊德性是目的。[42] 黄玉顺:《未能成己,焉能成人?——论儒家文明的自新与全球文明的共建》,《甘肃社会科学》2018年第3期,第50–55页。 朱熹集注:学、问、思、辨,所以择善而为知,学而知也。[12] 黄玉顺:《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探赜》,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待刊。 [44] 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·论语·为政》,第57页。由此可以发现:《中庸》的诠释宗旨是与《大学》内圣外王的架构一致的:尊德性对应于《大学》的内圣修身(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)方面。[27]《礼记正义·学记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521页。……新者,革其旧之谓也。……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[61] 这里郑玄注徵为成,与前引郑玄对徵的解释不一致,不可取。 这就是说:在经典诠释中通过诚身获得的新的主体性,正是经典意义的明证。[51] 这里明确谈到文献,意谓经典。 正如朱熹所说: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,如沐浴其身以去垢,言诚能一日有以滌其旧染之汙而自新,则当因其已新者,而日日新之,又日新之,不可略有间断也。[25] 黄玉顺:《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探赜》,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待刊。 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是道德主体性的确立。有宋存焉是说当时的宋国还遗存着一些原来的殷礼。 《中庸》还说:高明配天。[17]这种精微之义,并不是诠释者自己的怪癖之论,而是经典本身固有的本义,如《中庸》引孔子说:素隐行怪,后世有述焉,吾弗为之矣。郑玄注:‘质诸鬼神而无疑,知天也。 五、经典诠释的旨归:鉴往而知来本文第一节谈到,《中庸》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是在经典诠释中诚身,其实只说了一半。 [28] 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·中庸章句》,第36页。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徵也。 自新、新民,皆欲止于至善也。因此,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《中庸》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,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的目标。 上述三类五项证明原则,是《中庸》在经典诠释学上的独特贡献。这里的辨与孟子的辩相通,指分辨而论辩。 [64] 这里的正字表明,孔子并非现成地采用既有的夏时,而是有所损益的订正、改订。[20] 显然,这里的道心惟微惟精惟一,即《中庸》所说的精微。[59]《礼记正义·礼器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431页。[33]《礼记正义·乐记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536页。 这种损益,正是经典诠释的一种体现。综上所述,《中庸》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是尊德性而道问学。 三、经典新义的生成:温故而知新如果说上文所论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所涉及的主要是经典本义的揭示,那么,紧接着的温故而知新则是《中庸》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维度:经典新义的生成。[19] 这种本义的内容,可以参考后来宋儒特别标举的十六字心传,即《古文尚书·大禹谟》所说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 这里的博学之其实就是道问学,即指经典诠释。郑玄注:夏时指夏四时之书也,其书存者有《小正》。 |
上一篇:史珺:力推农村光伏究竟意义何在?
|
相关资料 |